热点新闻
[专家视点]|张轮:追求教育理想传承教书理念——中国教育报
  发表时间:2018-12-19  阅读次数:

2018年11月05日,我系张轮教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题为《追求教育理想传承教书理念》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全国教育大会余音绕梁,教育工作者尚意犹未尽,总书记又为西藏民族大学六十华诞发来贺信,意味深长。作为雪域高原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倍感振奋之外,更多的是深感深思深悟,体会教育情怀之重、教书伟业之艰、教师肩责之巨。十九大提出的“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必然有其优先的道理。

教育之理想,是国家和社会的正义价值观对于教育事业所寄予的精神期许。教育之理想,对于教育工作者个人来说,是对所从事的事业的自觉认同和高度崇拜,是集价值、理性、高尚、道德、信念、情怀为一体的综合认知,是止于至善。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座谈时,提出做“四有好老师”,其中第一点就是“有理想信念”。共同的教育理想,承载和决定了教育事业的格局、教育事业的担当、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事业的最高愿望和根本追求,理应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武器和行为依据。教育之理想,有科学的、人文的、社会的、历史的、人本的解释;教育之理想,源于初心,也有着时代特点,有着社会、国家和民族的遗传基因。回归到一个问题上来,就是如何进行教育理想的构筑?核心无外乎“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最为凝练的描述。

教书之理念,是教育理想在历史的时间维度和社会的空间维度的技术映射。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承和发展道德、知识、文化、认知的行为,“书者,以笔画记之辞”“书,凡载籍谓之书”,人们孜孜不倦地在笔墨手卷的见方之地上寻求、继承和发扬着智慧的光芒。时至今日,人类社会的高度和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等新生事物的兴起,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掀起了“人”洞察外部世界和人类自身的新思潮,赋予了教育更多的功能和外延,人们也对教育内涵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务实的理解,甚至不得不去考虑互联网之后的未来世界是一个什么样子。狭义的“教书”二字已不能表达教育本身所承载的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教育组织形式,已经将“教书”拓展为对于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者职业体现的泛化理解,机构治理之形式、学术管理之举措、道德规范之要领、知识传达之轨迹、心灵塑造之路径,以及各种资源的有效聚集与利用,是教育理想的落地生根和直接体现,“教书育人”的先进理念远远超越了教育工作者对于职业的行为范畴的理解,直接决定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间的桥梁,是先进的、实事求是的、因时因地制宜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不能局限于就书论书,既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也要探寻“全面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道路上。

教师之理解,是教育理想、教育理念在于教育工作者个体的岗位、责任的体会与担当。人类文明的传承沧桑变幻,“教书”之“匠”,已经脱离了对于工作技能的简单要求和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选择之认识。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描述,不同的高度、不同的维度上有诸多完美缜密、不落窠臼、积极上进的文字表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了每一个从业者的座右铭,“立德树人”是所有教师对于职业目标的不懈追求。教师“传”为人之道、“授”立事之业、“解”心灵之惑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塑造着自己。春蚕即使到死,丝也未尽其所功,为人类的进步绵延不断地延续着精神瑰宝;蜡烛即使成灰,泪也未干其所德,为文明传承锲而不舍地点燃智慧之光。和缔造规范化的、有特定的时空价值体现的制造业产品相比,启迪人的灵魂,促进和引导“人”对于德之崇高、智之卓绝、体之强健、美之审视、劳之价值的体会,更是昭如日星、至高无上。立言立德立行之意义非凡和伟业之艰,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光辉使命,是对岗位的深刻理解。这些,都是高于自身的业务、学术和技术水平等职业属性的,是崇高的教育理想化身和教育理念实践。正因此,教师的职责是出于教书技巧和非局限于技能传授的,是具有国家、民族和历史使命的,理解“人”才是国家真正的“国之重器”,“教师”乃重器之缔造者。体现在微观的工作实践中,就是牢固树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思想。作为雪域高原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身师和德范。

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在党的领导下西藏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生动体现”。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字斟句酌总书记贺信的嘱托,当风雨砥砺鼓征帆,快马扬鞭自奋蹄。“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高原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追求,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高原教育工作者的崇高理想,西藏的教育事业一定会成为苍穹之下人类文明的璀璨瑰宝。

引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返回

上一条: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工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同济大学召开 下一条:“聚焦课程思政,探究教学创新”——黄世泽老师获第二届卓越大学联盟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 2017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上海市四平路1238号 200031
电话:021-65982200
传真:021-65982200